一是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产业振兴。去年以来投入27.1亿元,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突破发展特色产业部署,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培育,强力推进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市域特色产业和巴州道地药材、恩阳芦笋、南江金银花、通江银耳、平昌青花椒等县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全市新建茶叶基地4万亩、核桃基地4.2万亩、道地药村基地6.1万亩,新(改、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81个,培育现代农业园区51个。
二是聚焦乡村人才引育推进人才振兴。投入1.5亿元,通过发放安家补助、高层次人才特殊津贴、培训补助等方式,引导行业科技、专业技术等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大学生、优秀农民工等有识之士返乡创业;组织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去年全市新增返乡下乡创业2272人,常态化开展家政服务、实用技术等就业培训450场次,共8万余人次参加培训,乡村产业顾问配备率达94%。
三是聚焦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振兴。投入3.6亿元,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施好“一年一村一场戏”、村社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建设、村文化活动室提升等,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精神风貌和乡村文明程度。全市文化馆(站)、图书馆(站)免费开放率达100%,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5个、省级文明村镇10个。
四是聚焦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生态振兴。全市投入6.5亿元,推动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开展长江禁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不断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和5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厕所革命“333”、村庄清洁行动“351”等模式在全省推广,乡村绿化覆盖率达69.1%。
五是聚焦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组织振兴。全市投入1.9亿元,扎实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评选省、市乡村振兴先进区(县)、先进乡(镇)、示范村,引导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打破地域限制和产业壁垒,推动基层党组织建在“产业链”、进入“专合社”、入驻“农业园”,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目前,全市有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