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本土资讯 深耕生活服务  做好舆论引导 助力创新发展 商务部  国际商报社  中国商务新闻网 投稿邮箱:956988773@qq.com
 
 
 
新闻热线:13281875696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法治>>法治案例>>【刑有说法】偷老父亲的财物,犯法吗?是盗窃!
【刑有说法】偷老父亲的财物,犯法吗?是盗窃!
【2023年11月27日】 【来源:新农商法治网】 【作者 :董祉圻】【浏览:6581次】

     新农商法治网讯  “拿我爸的东西怎么能叫偷呢?”众所周知,偷东西是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偷拿自己家人的钱财,是犯法吗?很多人都认为不算什么大事,毕竟是“自己家”的东西,都是自己人。

     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是大错特错!下面这个案例会告诉你,盗窃父母财物也可能触犯法律!

     【案件详情】

     被告人小王(化名)曾多次因盗窃罪被判入狱,2014年出狱后,仍没有固定工作,平日游手好闲,数次偷窃自己父亲老王(化名)的财物。老王发现后,多次劝导他改掉恶习走正道,但他将家人的话当成耳旁风,最终二人分了家。

     2023年3月的一天,小王与其共同居住的小黄(化名)决定一起前往老王家中盗窃一头牛。当晚19时30分许,小王让小黄在老王家附近等候,自己偷偷溜进牛圈将一只已怀孕的西门达尔母牛牵出。二人最终以人民币13000元的价格出售给不知情的第三人,小黄通过手机微信二维码收款,后二人共同将赃款挥霍。

     老王在发现母牛丢失后报了警,并要求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小王的刑事责任。不久,小王被抓获到案,小黄经电话传唤主动到案。

     案发后,小黄将其违法所得13000元返还给老王。老王对二被告人表示谅解。

     【法院裁判】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小王、小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手段入户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二被告人共同故意实施犯罪,系共同犯罪。被告人小王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被告人小黄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可依法从轻处罚。被告人小王被公安机关抓获到案后,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系坦白;被告人小黄主动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系自首。被告人小王盗窃近亲属财物,并取得谅解,应当酌情从宽处罚;被告人小黄退赔被害人损失并取得谅解,可酌定从轻处罚。二被告人均自愿认罪认罚,可依法从轻处罚。

     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小王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3000元;被告人小黄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8000元。

     小王和小黄当庭表示服判息诉,并对自己的行为深深愧疚,目前一审判决已生效。

     【法条链接】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八条 偷拿家庭成员或者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可不认为是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酌情从宽。

     【法官说法】

     本案中被告人小王偷盗自己父亲的财物,数额较大,已经构成盗窃罪,虽然后来获得父亲谅解,但是小王有盗窃前科,刑满释放后仍不思悔改,多次盗窃亲属财物且屡教不改,其行为属于确有必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对小王应予相应的刑事处罚。

     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请不要因一时邪念,伤害家人和整个家庭。法官在此提醒,盗窃就是盗窃,不会因为盗窃者的身份而改变性质,即使是父母的财物,未经父母允许也不能随便动用,希望大家引以为戒。(敦化市人民法院:董祉圻)

【责编:鲜小波】
免责申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农商法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农商法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新农商法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农商法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新农商法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新农商法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新农商法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商法治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电话:15884984021  联系邮箱:956988773@qq.com

 
 
广告推广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
 网友掠影
 软文专区  

 

 
 
 
关于我们 | 人员公示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免责申明 | 网站备案查询 | 域名证书
新农商法治网 ICP备案号/许可证号:蜀ICP备19033446号-1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4698号    四川新农商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建议使用IE8.0版本以上浏览器及1400*900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巴中114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