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本土资讯 深耕生活服务  做好舆论引导 助力创新发展 商务部  国际商报社  中国商务新闻网 投稿邮箱:956988773@qq.com
 
 
 
新闻热线:13281875696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舆情.调查>>点餐必须扫码、强制索取信息……便利同时如何保安全?
点餐必须扫码、强制索取信息……便利同时如何保安全?
【2023年10月30日】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 :】【浏览:5991次】

     扫码购物、扫码点餐、扫码缴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扫码消费越来越普遍。不用带现金,不用找零,手机一扫就能瞬间解决消费问题,快捷又便利。但随之而来的强制关注、夹杂广告,特别是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也让消费者备受困扰。

     扫码消费,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又减少背后的安全隐患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商家强制或诱导消费者扫码消费的问题比较普遍,即使消费者已经在店内,同样会被索取一些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涉嫌违法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消费者在扫码消费的选择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消费者谢女士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即使消费者阅读了相关的“隐私政策”说明,也知晓会被索取个人信息,大家也只能选择同意,否则你就得放弃购买相关的商品。

     专家介绍,部分商家要求消费者扫码消费的目的是锁定会员,为二次营销累计顾客和消费数据,同时可以节约人工、优化商业流程。但是,这种行为往往忽视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而且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涉嫌违法。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导航信息不仅是获取你的位置信息,有可能还要求获取你的通讯录信息等相关的情况,扫码点餐、扫码购票、扫码入园也同样是这个效果。我就是为了进去看一看,参观一些公园,但是你把我的个人信息全都拿走了,既没有正当性的理由,也没有合法性的理由,更没有必要性的理由,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违法违规行为。

     据了解,在2021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而且,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被强制扫码点餐消费者起诉商家

     在电信网络诈骗这条黑色产业链上,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是相当重要的一环。那么在消费领域,我们该如何尽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呢?在四川德阳,消费者罗某在遭遇商家强制扫码,其个人信息被强制索取时,选择将商家告上了法庭。

     2022年5月,四川德阳的市民罗某到某火锅店就餐,服务员以“须关注商家公众号”为由,拒不提供纸质菜单,并要求罗某通过扫码点餐,强制收集其个人信息。罗某认为,该火锅店的行为既不合法、也不正当、更无必要,侵犯了原告个人信息,故将商家诉至德阳市旌阳区法院。要求火锅店删除个人信息,赔礼道歉。接到起诉后,旌阳区法院对此进行了审理。

     法院经审理认为,罗某到火锅店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法院判决餐厅停止侵权,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删除获取罗某的个人信息。

     各地开展综合治理规范扫码消费服务

     针对目前强制扫码消费的乱象,北京、上海等地网信办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展开了一系列综合治理行动,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规范扫码消费服务。

     据了解,今年8月底北京市网信办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其中对于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强制消费者提供与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违规向第三方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等6类违规问题进行了规范。

     从6月中旬开始,上海市网信办会同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执法行动,其间约谈了三家存在相关违规的企业,要求对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行为进行全面整改。据了解,目前上海市网信办重点聚焦餐饮门店、停车扫码、少儿培训、商超购物、理财小贷、房产中介、汽车4S店、租借充电器等8个消费领域,开展集中治理。

【责编:鲜小波】
0
免责申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农商法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农商法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新农商法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农商法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新农商法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新农商法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新农商法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商法治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电话:15884984021  联系邮箱:956988773@qq.com

 
 
广告推广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
 网友掠影
 软文专区  

 

 
 
 
关于我们 | 人员公示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免责申明 | 域名证书 | 网站备案查询
新农商法治网 ICP备案号/许可证号:蜀ICP备19033446号-1  四川新农商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建议使用IE8.0版本以上浏览器及1400*900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巴中114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