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服务体系。坚持规划先行,创新建立“任务+服务”双轨并行机制,年初即将年度120万袋菌种种植任务与技术服务方案同步下达各乡镇、部门,遴选25名业务骨干组建3支高级专家技术服务团,形成“分片督导、驻村指导、定点带教”的三级联动技术服务体系,覆盖全县18个主产乡镇、40个专业村及80个集中连片示范点,确保技术指导服务覆盖率达100%。
(2)创新指导模式。采取“线下实地指导+线上云端服务”双线并进方式,构建多维立体的技术支撑网络。针对发菌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制定“三控三防”(控温度、控湿度、控通风,防低温冻害、防高温高湿、防菌棒污染)技术标准,深入一线适时指导种植户观察堆内温度、湿度等,及时通过网格群、手机短信、视频通话等方式开展天气预警推送和专家会诊,确保耳棒发菌效果良好。截至目前,已累计解决耳农技术生产难题120余人(次)。
(3)夯实产业根基。积极开展“院地合作”专项服务,联合省食用菌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团队,实施标准化耳堂建设工程,助力解决银耳生产技术难题,带动耳农增产增收,赋能银耳产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已建成标准化耳堂3000个,邀请专家入堂开展技术指导176场(次),发放《银耳发菌管理技术规程》等资料1160余份,培训各类技术人员860余人(次)。